天山網訊(記者紫燕攝影報道)近日,記者從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瞭解到,目前伊犁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有國家、自治區、州、市級270多項,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宛如各民族民俗和傳統技藝薈萃的長捲,散髮著無窮魅力。加上伊犁州一直很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傳承工作,“非遺”保護漸入佳境。新疆多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相關人員也接受了記者採訪。
  政府重視讓傳承人底氣十足
  伊寧縣布里開村的巴克提努爾在獲得民族樂器、民族裝飾兩項“外觀設計”國家專利之後,5月22日,他歷時35天製作了一把巨型冬不拉,並表示要攜帶這把冬不拉申報吉尼斯記錄。
  年輕的冬不拉匠人巴克提努爾·阿爾葉哈孜是製作樂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第三代傳人。從爺爺那一代開始,巴克提努爾家就開始做樂器,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他雖然年輕,但從11歲起就跟著父親開始做冬不拉,已經做了20多年,慢慢地竟然成了遠近聞名的冬不拉匠人。巴克提努爾製作的這把冬不拉,長達7.5米,重200公斤。巴克提努爾說:“我製作的這把巨型冬不拉,是伊犁絲綢之路博物館訂製的。”
  尼勒克縣科克浩特浩爾蒙古民族鄉的呂日甫老人在伊犁算牆內開花牆外香了,他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格薩(斯)爾》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今年77歲呂日甫老人說唱《格薩爾》的名氣很大,多次在國家舉辦的說唱活動中獲獎。在尼勒克縣文化部門的幫助下,他開辦了《江格爾》說唱培訓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了學習《江格爾》的行列中。
  從興趣愛好到傳承文化
  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阿不都瓦力是全疆聞名的民間藝人。
  家住在伊寧市阿依墩街的阿不都瓦力,1953年出生在伊寧市的一個音樂世家。伊犁的130多首民歌他都牢記著。許多人唱歌只會唱調,詞多記不確切,阿不都瓦力卻對每一首歌的歌詞都記得非常清楚,從不弄混或出錯。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阿不都瓦力一共錄製了多盤磁帶和錄像帶,一共出版傳播了多少本民歌冊子,他自己已經記不清。目前,伊犁民歌已被審定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伊犁人的驕傲,也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伊犁民歌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阿不都瓦力·達吾提一生所追尋的目標。
  他表示,願意學習維吾爾族民歌、有音樂天賦的孩子們,如果肯學,他就肯教,能將維吾爾族民歌傳承下去,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庫爾班江在伊寧市開了個樂器店,有次路過見他正在掏空一塊木料,做彈撥爾,我一下被吸引了,進去好奇地問這問那。將資料上看到的知識跟他店里的實物相對照,然後明白了很多。那次他也是跟徒弟輪換著彈了幾支曲子,當時我真有買一把彈撥爾回去學的衝動。因為剛開始學古箏,最終決定先學了古箏再說。
  庫爾班江的右手食指帶著撥片,很多時候彈奏的速度特別快,幾個手指迅速地撥動形成扇形虛影,有時左手將五根弦都按住,右手撥弦,形成共鳴。
  彈布爾是維吾爾族的一種樂器,木製琴身,音箱較小,成瓢形。琴身修長,以絲弦纏成16至20餘品位。有鋼絲弦五根,內二弦與外二弦調成同音,與中弦成五度關係。音色清脆,是“麥西萊甫”和演奏《十二木卡姆》主要樂器之一。都塔爾有兩根尼龍弦,聲音較低,音色也沉悶一些,兩個樂器合奏,一高一低,別有一番風味。
  庫爾班江說他十六七歲不用看譜子,就會彈奏各種樂器,以前也沒有譜子,定弦、上品都感覺。一生有音樂相伴,我想他的生活應該是充實的,也是美滿的!
  “非遺”綻放璀璨奪目的光彩
  伊犁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教授陳江瓊給記者說起了這些年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時的收穫。她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鼓勵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生產中實現傳承,讓許多非遺項目逐步從‘捉襟見肘’走向了‘自我造血’。”
  州文廣局副局長再圖娜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文化,保護搶救、傳承發展是文化主管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近年來,文化主管部門牽頭,政府有組織、有系統地安排、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工作,全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合理的開發。”據瞭解,我州遵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進一步搞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對全州的文化資源進行了摸底、收集、保護、申報,使哈薩克族阿依特斯、鐵爾麥、冬不拉、六十二闊恩爾、民歌、卡拉角勒哈、庫布孜;維吾爾族木卡姆、鼓吹樂;錫伯族貝倫舞等列入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默使這些民間藝術的奇葩重新綻放出璀璨奪目的光彩。
  為了保護和光大這些藝術珍品,自治州專門成立了文化遺產處,各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發揮職能作用,自治區去年年底確立四個自治區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其中有兩個在伊犁,分別是新源縣哈薩克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和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錫伯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尼勒克縣、伊寧市等縣市正在籌劃建立縣(市)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定期召開了《哈薩克族鐵爾麥》、《哈薩克族卡拉角勒哈》、《哈薩克族六十二闊恩爾》、《哈薩克族阿依特斯》研討會和演出,舉辦了哈薩克族童謠大賽,將獨特的地域文化傳播到各地,成為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亮麗品牌……漸漸地,老百姓越發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年輕人發現原來我們的傳統文化這麼出類拔萃,使各民族群眾更加熱愛傳統文化。
  再圖娜告訴記者,隨著“非遺”保護概念日漸為人知曉,不少傳承人主動找上門來介紹項目。通過“非遺”保護,文化的精神價值正越來越令人矚目。許多具有發掘價值和傳承保護價值的門類和項目被首次發現和發掘,不少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項目被挖掘和整理;更有一些項默因傳承人已屆高齡而瀕維如傳統醫葯、哈薩克族書法等,都是普查人員與時間賽跑“搶”出來的,一些日益邊緣化的傳統文化形式和內容也獲得了重視,得到了保護。  (原標題:伊犁州“非遺”保護漸入佳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y79tykeg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